聞癌色變! 淺談癌症病患飲食及防癌之道

衛生署今年公佈的9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,去年每3分56秒就有一人死亡,惡性腫瘤(癌症)連續第23年名列十大死因之首;其中有六大死因與老化疾病有關。

而衛署公布的9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,去年台灣地區每天約有100人死於惡性腫瘤,平均每14分2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而死亡,與92年相較,肺癌超越肝癌,成為國人癌症死亡第一名;男人得口腔癌、女人得乳癌死亡者偏年輕。 

統計資料顯示,去年死於癌症的人數高達3萬6357人,創下歷年紀錄!健康的飲食習慣能降低癌症的發生,充足而均衡的營養更是影響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!



營養不良 癌症病患存活率低

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是癌症病患常見的問題,也是造成死亡的主因之一,但據調查,近八成患者的營養問題往往被醫師及家屬忽略,而其代價是患者無法接受積極治療(包括開刀、放療及化療),增加合併症及感染率,也降低療效,因此,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存活率普遍偏低。 


充足均衡的營養為抗癌加分

專家表示,癌症病患因代謝消化與一般人不同,營養需求也與一般人有差異。原則上,癌患比一般人更需加強熱量與蛋白質的攝取,以維持體重與肌肉質量,以免因體力不夠、精神不濟,無法完成治療。此外,為獲得足夠的各類營養素,病患應少量多餐,每日需攝取足量的五大營養素:蛋白質、脂肪、醣類、維生素及礦物質。若因腫瘤、治療或情緒影響,無法達成均衡攝取飲食的目標,就須請營養師規劃飲食內容,不足部份則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。

專家指出,臨床上常有癌患擔心,吃得太多、太營養,是否會讓腫瘤長太快?其實,在治療期間,病患能吃多少,就應儘量鼓勵,因為,良好營養可提升病患自身免疫力,有助抗癌;除非是營養充足,又不接受治療,才可能讓腫瘤趁機坐大。類似的癌症飲食迷思,在國內相當普遍。事實上,癌患在營養補充上沒有任何禁忌,過度限制飲食反可能營養不良,使病情惡化。 


化療、放療產生的副作用 常令癌症病患卻步

台灣地區平均每8.5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罹患癌症,癌症希望協會秘書長蘇連瓔指出,根據該會去年調查發現,癌症病患面臨化學治療時,僅有近四成表示非常清楚化療的目的,但進一步問癌患在化療前是否清楚化療副作用時,卻僅有兩成表示非常清楚,多數則是一片茫然。 

蘇連瓔強調,一般化療最常見的副作用有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口腔黏膜潰瘍、失眠、食慾不振及掉頭髮等,其中尤以掉頭髮是所有女性癌患最關切的副作用,而男性則最在意的是性功能是否喪失。醫師指出臨床上常遇到病患及家屬因擔心化療反出現嚴重副作用,影響生活品質,因此對是否接受治療陷入兩難。但由於化療新藥已有多重選擇,只要病患活動力良好且體重沒有明顯下降,即使晚期肺癌病人仍可接受化療。 

專家指出目前化療藥物有多種選擇,醫師可針對病患不同癌症分期及病況,進行評估;至於化療引起的副作用,也有止吐劑針對惡心、嘔吐,以白血球生長因子來提升白血球,安眠藥來解決病患失眠的困擾,也有不錯的營養劑來改善病患的體能。 

另外也有一些具有功效的保健食品能減輕化療的副作用,未來衛生署將會核准具有減輕腫瘤放療、化療毒副作用功能的健康食品,以減輕癌症患者放療、化療時的身體不適,也藉以提高治癒的機會。


幫助您遠離癌症的4大法寶

現今癌症專家一致認為:大部分的癌症是飲食習慣所導致的。因此,只要改變飲食習慣,就有可能預防癌症。以下是「世界防癌基金會」(WCRF)提出的幾項防癌建議,適用於兩歲以上的兒童及成年人。 

多吃蔬果及天然綠色食品,少吃紅肉:根據Epic研究調查結果,每天吃下逾160公克紅肉、內臟及外賣熟食肉品者,罹患直腸癌的機率比每天吃不到20公克者多了35%。相反地,每天吃80公克以上魚肉者,比每天吃不到10公克者,罹患直腸癌的機率少了31%。每兩天吃一次魚的人比每週吃魚不到一次者,罹患直腸癌機率少了40%。 
法國人平均每日消費蔬果量為285公克,癌症專家表示,「太少了!」這些專家建議,每天應吃4百至8百公克的蔬果(不包括馬鈴薯在內)。最好每天吃6百至8百公克的五穀雜糧或蔬菜(豆角、豌豆…)。不要攝取過多含糖、動物脂肪(最好吃植物油)及鹽的食品。每天消費的鹽,不要超過6公克。 

不要抽菸,少量飲酒:對於香菸,「世界防癌基金會」毫不猶豫指出,80%死於肺癌的直接原因是吸菸。此外,香菸也是導致罹患上呼吸道癌症、膀胱癌、胰臟癌、子宮頸癌的因素。該基金會也勸民眾不要飲酒。如果飲酒,最好男人每天不超過二杯,女人不超過一杯。那些每天抽一包菸,同時也飲一瓶葡萄酒者,罹患癌症的機率增加了50倍。 

小心體重過量:肥胖症是導致罹患癌症的因素之一,專家因此勸告民眾注意自己的體重。你的BMI(身體質量指數)標準體重平均指數應該在18.5至25之間,計算法是把體重數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,例如體重60公斤除以身高(172公分)1.72公尺的平方等於20.28,這是合乎標準的指數。另外一個建議:不應比以前胖太多。例如20歲時的體重與「成年時」的體重,不應該有5公斤以上的差距。 

固定運動:根據Epic最新調查結果指出,無論任何年齡的民眾,最好從現在起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。不過,同時從事一項劇烈運動(如:網球、滑雪、舞蹈、快走…),效果會更好。根據醫師指出,運動永遠不會太遲:甚至目前已退休者,現在才開始運動,一樣可達到減少罹患癌症的效果。 
◎ 參考資料:聯合報、民生報醫藥新聞